业务单一扼咽喉、收费乱象待解,小电何以冲击共享充电宝第一股?

2020-08-13 14:06:40 来源:科技E侠

打印 放大 缩小

作为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之一,共享充电宝似乎走出了不同于共享单车的发展轨迹。尽管在起步元年便被王思聪以“吃翔”为赌注指名diss,后又因共享单车遇冷而遭遇不少质疑、行业融资在过去两年明显减少甚至近乎停滞。但无论从用户规模或是行业交易规模来看,共享充电宝在元年(2017年)之后均保持着稳定快增长,更重要的是,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几家头部企业相继宣布获得盈利。

而如今,在2019年下半年引发广泛关注的集体涨价潮之后,共享充电宝行业已有企业向击资本市场发起冲击。今年7月,浙江省证监局官网披露,共享充电宝服务商杭州小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小电科技”)已同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拟在创业板挂牌上市。有消息称,若一切顺利小电科技或于年内上市,这意味着小电科技或将有望成为“共享充电宝第一股”。

公开资料显示,小电科技成立于2016年,主营共享充电宝业务是移动互联网和租赁移动电源融合发展的新型服务模式,旗下的产品组合包括大型柜机、小柜机、桌面充电宝等。自成立以来,小电科技已先后获得5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苏宁、腾讯、红杉资本、金沙江创投、高榕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和巨头企业。更值得一提的是,自2018年以来,共享充电宝行业仅怪兽充电和小电科技分别获得两轮融资,后者最新一轮融资为今年4月份来自苏宁的股权融资,足见资本市场对其看好。

但“有利可图”的背后是行业乱扣费、退款难的乱象,以及盈利结构单一、对商户渠道高度依赖话语权薄弱的隐忧。而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不断传出将重启共享充电宝业务的美团,也于今年4月成立专门团队,并进行大规模的人员招募。对于小电科技而言,今年疫情期间因合作商户停摆进入“红慌”模式已暴露出自身短板,而如何应对“新入局者”的挑战也是其不得不考虑的。

小电抢跑IPO,行业变现模式单一、商户成本高

可以说,在资本的加持之下,小电科技在过去几年完成了快速扩张。

据其官网介绍,截至2019年11月,小电科技在全国市场已覆盖1600余城市,用户量达到2亿。据易观此前发布的《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洞察2020》,其覆盖的城市数量及用户规模与怪兽充电持平,领先于街电和来电。在市场份额方面,据Trustdata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街电、小电、怪兽充电、来电占比分别为28.6%、27%、25.1%和15.6%,前三者份额接近并占据8成以上市场。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技术壁垒不高、商业模式可复制的共享充电宝而言,资本是建立核心竞争力的最大基础,也是在市场持续的竞争中扩大份额甚至确立优势的前提。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这是导致2017年出现“百电大战”局面及此后共享充电宝行业多轮洗牌的一大原因。共享充电宝服务商伏特+创始人丁明磊曾表示,在共享充电宝领域,技术壁垒并不高。“我们说实话,共享充电宝的技术壁垒肯定有,但最多领先别人三四个月的时间。找台机器一看就大概知道怎么回事了。”

与此同时,作为三电一兽中成立最晚的企业,怪兽充电的追赶势头可谓迅猛,并在2019年底获得了高达5亿元的C轮融资。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成立以来同怪兽充电并列完成融资次数最多的共享充电宝企业,小电科技率先发起IPO似乎并不算意外。除此之外,还有观点认为共享充电宝对于线下场景的高度依赖导致其在疫情下受到较大冲击,艾瑞咨询报告亦指出疫情对共享充电宝行业2020年第一季度的现金流带来巨大挑战。

这显然折射出了共享充电宝运营商普遍待解的问题——变现模式单一,对于租赁业务和合作商户高度依赖。据艾瑞咨询数据,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租赁业务交易规模达79.1亿元,共享租赁业务约占整体交易规模的97.2%。与数据相对应,曾有头部共享充电宝员工向媒体表示目前公司唯一收入来源就是租金,这也是多数共享充电宝企业的现状。

而就小电科技而言,其与竞争对手差异不大。通过多城市、大范围的铺设点位,小电科技于2018年7月宣布实现盈利,但并未透露具体盈利情况。不过从另一家头部企业街电的数据来看,共享充电利润空间并不可观。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街电营收超8亿元,但营业利润仅2.06%,利润率低至2.06%。

更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商户的高度依赖甚至点位之间的恶性抢夺,还导致共享充电宝行业商户成本水涨船高。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共享充电宝头部四强直营模式中,商户成本达到46.8%,远高于设备成本和BD人力成本。在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为了能够拿到头部商家,品牌商们拿出了高入场费和高额分成争夺合作商户,导致这一成本攀升。

据悉,目前门店利润抽成50%已经是常规操作,若有多家共享充电宝企业同时竞争还可能给出更高的分润。入场费方面,据《中国企业家》此前报道,行业最开始的商户入场费是50-80元,竞争加速后涨到了300元,某些知名场所甚至能到数十万元。而最令人咋舌的无疑是2018年底云充吧为入驻某全国连锁酒吧的200家门店,斥2000万巨资签下了为期三年的排他合作协议。由此,有业内观点指出,共享充电宝之间的竞争已变成了点位之争。

可以预见,在行业变现依然高度依赖租赁租金收入的背景下,企业对于点位的抢夺仍将持续,这无可避免将限制其利润水平和盈利能力。据艾瑞咨询数据,共享充电宝整体线下消费场景渗透率在20%-30%之间,点位的布局尚未饱和,尤其是三四线城市还有较大的开发空间。而唐永波此前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也曾指出,今年小电科技主要把下沉市场做好。如今随着美团的再次入场,三电一兽更加难以放慢点位扩张的脚步,这似乎成了共享充电宝企业们的“烫手山芋”。

收费乱象待解,美团回归再添变数

竞争加剧的背景下,2019年下半年共享充电宝头部企业颇为“默契”地集体涨价,#共享充电宝告别一元时代#的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引起公众及媒体的广泛关注。加之收费标准不一、乱扣费及部分场景下的天价租金,引发了众多消费者的吐槽甚至投诉。

以小电科技为例,截至今年7月底,其在黑猫投诉平台的投诉总量达到了4200多条,投诉内容大多涉及乱扣费等问题。综合来看,消费者对于共享充电宝的投诉问题包括无法归还充电宝、归还后仍继续扣费、自动购买充电宝及归还后被扣押金几类。记者此前在租借充电宝时亦多次出现了所租用充电宝无法正常充电,但依然被按时长扣费的情况,而相关商户店员也并未提醒有相应补偿或免扣费措施。

对此,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分析认为,这些乱象出现的原因就是共享充电宝的各种标准不一致,公司各自为战,每个策略都不一样,加上标准经常更改,导致了较差的用户体验。尽管消费者对于共享充电宝的使用通常以就近原则为主、对于品牌的忠诚度较低,但过多的不良使用体验无疑也将影响企业形象。

收费方面,记者观察发现目前头部运营商在普通场景下的租金收费普遍为3元/小时,但在一些景区等特殊场景下则可达到4元以上,甚至8元每小时。对于消费者而言,共享充电宝的使用频次本就不高,若不良使用体验无法解决或收费过高,恐将导致其使用共享充电宝的意愿降低。而此前相关研究报告也指出,商家与共享充电宝品牌合作的主要原因是获得利润分成和与同行竞争者保持一致,其次才是吸引消费者和提升消费体验。显然,未来通过技术升级和运营提升解决上述乱象,是包括小电科技在内的共享充电宝企业持续获利的必要前提。

行业乱象待解,美团的重新入局也被认为将对行业格局造成冲击。

2017年美团曾在石家庄、青岛试行共享充电宝业务,由于数据不理想短暂收场。彼时在美团点评高级副总裁王慧文看来,美团共享充电宝属于“未来市场规模不够大,战略协同价值也不够大”的业务。但如今行业规模较此前已翻了数倍,头部玩家也已相继宣布盈利,而从去年8月就开始喧嚣尘上的美团充电宝重启也尘埃落定。艾瑞咨询数据显示,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交易规模已由2017年的9.9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79.1亿元,预计未来几年行业仍将保持50%-80%的高速增长趋势。

从节奏来看,美团共享充电宝重启后推广和铺设步伐较快,截至7月31日已在全国100多个城市正式运营。美团方面表示,接下来除了餐厅、酒店外,还将在商场、交通枢纽等场景提供共享充电服务。计费来看,其收费与行业整体水平并无二致,为前5分钟免费,1.5元/30分钟,每24 小时封顶20元。

相较三电一兽,美团的优势在于商户资源和渠道运营,这是其作为后入者追赶头部企业的资本。而就美团本身而言,2019年以共享单车、网约车和买菜等为代表的新业务及其他分部收入204亿元,同比增长81.5%。新业务正成为美团营收新的增长点。此外,作为本地生活巨头,美团入局共享充电宝不仅可以完善其一站式生活服务链条,还可以提升用户粘性、为美团APP导流。由此,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美团入局会加快优胜劣汰进程,加速头部以外的玩家退出。至于能否动摇三电一兽格局,关键则在于美团能否凭借自身的铺设成本优势撬动更多商户资源。

而对于小电科技科和其他共享充电宝企业而言,疫情期间其营收及现金流普遍受到了不小冲击,如今行业更加回归理性。对此,唐永波此前曾表示希望疫情结束之后,公司会有一些多元化的业务布局来对抗单一业务的风险。但从目前来看,行业对此依然处于探索阶段,纵使是除租金外体量最大、增长最快的广告收入,2019年也仅为千万级别。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率先冲击IPO的玩家,小电科技的上市之路及对于多元化业务的探索仍需打上一个大问号。

责任编辑:ERM523